團餐市場行業和社會餐飲相比,哪個更好做?首先兩者的供應鏈上的企業集中度均處于較低的水平...【中團新團餐行業新聞】廣西食堂承包、南寧飯堂承包、柳州生鮮配送、桂林餐飲公司、廣西大學食堂管理
據統計,不論是社會餐飲(以下簡稱社餐)還是團體餐飲(以下簡稱 團餐 ),其供應鏈上的企業集中度均處于較低的水平。
但不同的是,團餐業中供應鏈企業大多具有 團餐 行業多年運營背景,或具有農產品商貿背景,單個企業規模較大;而社餐業中資本進入多,具有互聯網背景的創業項目較多。
那么, 團餐 和社餐相比,其供應鏈整合是否具有優勢?
供應鏈在餐飲業產業鏈上集中度較低,大多都是大型餐飲企業依托渠道,通過多年的運營經驗構建起完整的供應商資源、物流、倉儲體系,繼而探索出為領域內其他企業賦能的模式,以解決產能過剩問題。
如禧云千鏈團隊有在千喜鶴集團多年的供應鏈運營經驗,在2017年將該板塊服務剝離出,賦能于其他團餐運營企業。
則依靠自身多年的農副產品配送業務,致力于打造“ 從種子到筷子 ”的安全健康全產業鏈企業,立足于團餐巨頭中。
以供應鏈整合為目的的企業在近幾年才開始出現,大多具有互聯網背景,依托信息共享能力快速調整模式,整合供應鏈資源。
但此類型企業缺點在于對大型供應商資源的把控能力、談判能力較弱,特別是團餐業中服務對象以大規模采購為主,服務門檻相對較高。
以下從兩個方向闡述這個問題
1、團餐業供應鏈企業運營方式
第三方供應鏈企業一般會通過集采、地采的方式大批量從廠家、基地等采購原材料,由于采購量大,故不僅可以取代中間的多級經銷商、批發商,還擁有議價權,以更低的價格拿到原材料。
原材料采購后根據客戶密集程度在各地建倉,由廠家直接發貨入倉,企業分箱后直接配送到食堂。另外,配送環節會與第四方物流運輸企業合作,以較輕的模式開展業務。
在食品采購源頭上,菜類一般用地采模式以較高的頻率采購,部分大型供應鏈企業已開始布局生產基地;肉類上布局屠宰場、合作養殖場等,以此保證貨源。
目前,順應供應鏈整合趨勢,訂單農業的范圍越來越大,為供應鏈企業帶來了新的可能性。
一方面,第三方供應鏈企業可以以較低的價格提供原材料,保證固定周期提供較為優質的產品,價格透明度較高且安全風險降低,也減少了采購人員內部的管理問題。
另一方面,企業直接配送到食堂,減少了食堂的人力成本,便捷化手段同時也提高了食堂庫存的周轉率。故而 團餐運營商 的采購成本有很大的降低空間。據了解,團餐運營商采用第三方供應鏈服務可降低8%到10%的采購成本。
可以看到,團餐供應鏈企業通過取代中間層層的代理商、批發商,甚至營銷商,可以從差價中獲得較多的利潤。而且,由于團餐業原材料個性化程度要求不高,品類較少,故供應鏈企業的標品供應端(合作商)大多為知名廠家,且細分程度較社會餐飲小,直接減少了食品安全問題。
2、 團餐供應鏈企業 運營優劣勢
實際上,與社餐業類似,團餐供應鏈企業也面臨著食材標準、數據打通、信息化等方面的挑戰。
由于社餐增長空間高,準入門檻較低,資本、技術都率先從社餐業開始,這為團餐業帶來了很大的沖擊。
此種情況下,新進入者的成本會相對較高,反而團餐業中有多年運營經驗的,并且已有供應體系的企業具有先發優勢。
對比社餐業, 團餐 業中采購SKU相對較少,且采購量大,企業在與廠家的合作中具有一定議價權。加之需求高度可控,不得否認,依托于多年運營經驗的團餐企業,在供應鏈整合中的難度也會降低。
未來,我們可能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傳統的團餐運營商加入了這一戰爭,半成品加工、生產基地建設以及食材配送都成為新的爭奪之地。但是,供應鏈集中度的提高會對中小型的團餐運營商帶來什么樣的影響,仍然可以期待。
|